- 全部
- 制造業
- 農副食品加工業
- 食品制造業
- 酒、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
- 煙草制品業
- 紡織業
- 紡織服裝、服飾業
- 皮革、毛皮、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業
- 木材加工和木、竹、藤、棕、草制品業
- 家具制造業
- 造紙和紙制品業
- 印刷和記錄媒介復制業
- 文教、工美、體育和娛樂用品制造業
- 石油、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
- 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
- 醫藥制造業
- 化學纖維制造業
- 橡膠和塑料制品業
- 非金屬礦物制品業
- 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
- 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
- 金屬制品業
- 通用設備制造業
- 專用設備制造業
- 汽車制造業
- 鐵路、船舶、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
- 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
- 計算機、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
- 儀器儀表制造業
- 其他制造業
- 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業
- 金屬制品、機械和設備修理業
煤焦油
中國煤焦油行業市場規模持續擴大,產量穩定增長。作為煤炭深加工的重要組成部分,煤焦油產量反映了煤炭資源的綜合利用水平。近年來,隨著煤炭行業的穩定發展和煤化工技術的進步,中國煤焦油產量保持在較高水平,成為全球煤焦油產量的重要國家之一。根據行業數據,中國煤焦油年產量已達到一定規模,2021年我國煤焦油產量為2560萬噸,同比2020年略有下降。2022年產量有所回升,2023年我國煤焦油產量達2694萬噸。未來,煤焦油行業將向高端化、精細化產品轉型。此外,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和環保壓力,我國煤焦油行業正加速進行產業整合,通過兼并重組、淘汰落后產能等方式,優化資源配置,提高產業集中度。
泳池清潔機器人
近年來,泳池清潔機器人相關技術不斷發展,泳池清潔機器人逐漸具備爬壁、慣性導航、鋰電池供電、遠程操控等功能,更加自動化、智能化,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。泳池清潔機器人行業作為泳池清潔行業的新興細分領域,在存量市場轉化與增量市場提升雙重動力驅動下,行業規模迅速增長。目前,全球泳池清潔機器人的廠商數量較少,行業集中度相對較高。中國泳池清潔機器人行業起步較晚,但發展較快,涌現一批以元鼎智能、望圓科技、思傲拓為代表的新興勢力,憑借優秀的技術水平、差異化的產品設計以及穩定的供貨能力,搶占中國泳池清潔機器人中高端市場,并加速自有品牌出海,在全球市場上具備一定的競爭力。
醫療診斷、監護及治療設備
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加速、慢性病增加以及海外各國醫療需求復蘇,全球醫療設備市場規模仍在持續擴容。與全球醫療診斷、監護及治療設備市場相比,中國受制于生產力發展水平,行業整體起步較晚,但隨著國家整體實力的增強、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、人口老齡化、政府對醫療領域大力扶持等因素的驅動,中國醫療診斷、監護及治療設備市場增長迅速,是全球醫療診斷、監護及治療設備第二大市場。在有利政策驅動下,國內企業逐漸突破技術壁壘,不斷提升創新能力和技術水平,產品結構從中低端向高端甚至超高端升級。在技術升級的背景下,我國醫療診斷、監護及治療設備將逐步走向海外。
智能化采礦
礦山行業面臨高風險與招工難題,正加速向無人化、智能化轉型,以強化安全與效率。2023年,中國智能化采礦行業市場規模達2294.88億元。盡管當前智能化率僅約8%,且集中在國有礦山,但中國目標于2035年實現全智能化礦山。預計2024年—2028年,智能化采礦行業市場規模由3811.28增長至13779.08,期間年復合增長率37.89%。挑戰在于,民營礦山占行業85.5%,其智能化進程滯后于國有礦山,多數仍處于半機械化狀態,全機械化率僅約70%。無預算是制約其智能化轉型的關鍵因素。然而,政策東風已至,多地強制要求新礦及二次開礦須達機械化、智能化標準,推動民營礦山管理革新。
飛行汽車
近年來,中國飛行汽車行業市場規模持續展現出強勁的增長動力,具體來看,2023年中國eVTOL產業規模達9.8億元,同比增長78.18%。該增長態勢得益于多方面因素的共同驅動。首先,政府層面對于低空經濟及飛行汽車產業的積極支持與引導,為行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政策保障。其次,隨著新能源、自動駕駛、航空科技等關鍵技術的不斷突破與創新,飛行汽車的性能、安全性與經濟性得到了顯著提升,進一步激發了市場的廣泛興趣與需求。再者,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和交通擁堵問題的日益嚴峻,公眾對于高效、便捷、環保的出行方式的需求愈發迫切,為飛行汽車市場的快速增長提供了強大的內生動力。
蠶絲被
2023年,全國規模以上蠶絲被企業產量為992.48萬條,同比下降40.32%。這一數據凸顯了行業面臨的挑戰之嚴峻。在這一背景下,原材料市場的波動成為了制約行業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。鮮繭、干繭及生絲等關鍵原材料價格持續攀升,給蠶絲被生產商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成本壓力。這種成本上升在消費市場低迷與行業競爭加劇的雙重夾擊下,尤為沉重。對于眾多中小廠商而言,面對原材料價格的飛漲以及消費低迷情況下,往往難以迅速且有效地將成本壓力轉移至下游市場,導致利潤空間被嚴重壓縮。為了應對這一困境,許多廠商不得不采取保守策略,包括減少產能或降低產能利用率,以期在不確定的市場環境中維持生存。